9月26日下午,中国著名作家刘震云到访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孔子学院翻译研究中心,并受邀做了题为“文学的底色是哲学”的讲座。活动由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与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蒙中友好协会、及ADMON出版社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中蒙学者、文学爱好者及学生踊跃参加。

讲座由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程胜利主持,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文化参赞、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李峙出席并致辞,他向刘震云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介绍并盛赞了其在文学创造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讲座促进中蒙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互相理解,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激发蒙古学生和读者对文学和哲学的热爱与追求。
讲座开始后,刘震云首先讲述了他对文学与哲学的理解。他认为哲学是要阐释关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道理,哲学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是要把这个世界说明白,不管是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荀子,还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国的康德、尼采等,这些伟人力图要把这个世界说明白,但哲学说不明白的事情,恰恰是文学的范畴,文学则承载了人们复杂的情感及无边界的灵魂,但这些情感和灵魂,其“底色”一定还是哲学,文学家在最本真的意义上一定是哲学家。他指出,“文学的底色是哲学”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用最细碎的生活和最质朴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例如中国古代的一些典籍、诗词以及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经典的文学人物和作品实例,都一定有哲学的力量起着支撑的作用。他旁征博引,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哲学洞察力,深入剖析了文学与哲学的内在联系,阐述了文学作品如何通过对人性、社会、历史等深刻议题的探讨。他强调,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哲学问题的深刻追问与回答。


在讲座的过程中,刘震云还向大家介绍了《一句顶一万句》、《一日三秋》等作品的创作历程,鼓励大家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不断积累和思考,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互动环节,刘震云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解答,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本次讲座是此次刘震云先生访问蒙古所开展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之一。讲座前一天,其长篇小说《一日三秋》西里尔蒙文版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文化中心隆重举行。此书由蒙古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国立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其米德策耶精翻译,是正在蒙古国举办的“中蒙友好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蒙古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